顺天休命,改善生活环境,化解生存危机。
人类生活的改善,有赖于舒适的环境,新鲜的空气、洁净的水源,绿色的食品,鸟语花香的庭院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,以上要求不难实现,此乃文明赐予人民之福。然而"福兮祸之所伏。"(《老子》第五十八章)现代科技发展,战天斗地,河山变色,却不免为人类生存带来负面影响。当前,人与自然冲突的大暴露,即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。大气日益污染,臭氧层不断破坏,酸雨不时降临,森林毁灭,狂沙漫天,水源枯竭,植被减少,土地荒漠化、贫瘠化,大批生物濒临灭绝,能源危机,粮食危机迫在眉睫,人类依仗科学技术,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,不顾及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,到头来遭受自然界的惩罚,造成生存危机。恩格斯早已警告过:"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。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,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,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、出乎预料的影响,常常把第一步的成果取消了。"如何才能改善生态环境,解除生存危机?《易传》为我们提供了某些处理天人关系的原则,值得参考。
《易传》首先倡导人同自然统一的原则:"《易》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。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材而两之故六,六者非他也,三才之道也。"(《系辞下》第十一章)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,即天人合一思想,乃《易》的根本指导思想,正是东方思维与西方天人对立思想根本不同之点。《易传》从来将自然史同社会史统一立论,认为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。"有天地然后有万物,有万物后有男女,有男女然后有夫妇,有夫妇然后有父子,有父子然后有君臣,有君臣然后有上下,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。"(《说卦》)天地、万物、男女(雌雄),属自然史范畴;夫妇、父子、君臣、上下(尊卑)、礼义,属社会史范畴,二者既有区别,又紧密相联,人类社会历史发展,乃自然史的延续,人类属自然的一部分。这种天人统一的自然史观,对于处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,具有指导意义。故《易传》宣扬的处理天人关系的准则是:观天效天,奉天顺天,参天辅天。
观天效天,即认识客观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。《易传》指出,画八卦,就是"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"(《系辞下》第二章)八卦的产生,《》的成书,是圣人仰观俯察的结果,体现天人统一思想。又说:"天地变化,圣人效之。"(《系辞上》第十二章)是说《易》的内容,以客观事物的变化为依据,绝非主观臆造,强调自然变化法则的客观性。自然变化在先,圣人观察、仿效于后。
奉天顺天,指人在认识自然法则后,乐于遵守它、顺应它,以之指导实践。《易传》说:"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"(《文言·乾》)人对自然"合其德"、"合其序","奉天时",都是强调人类当顺应自然法则以行事。又说:"天施地生,其益无方。凡益之道,与时偕行"。(《益·彖》)教人无论思想、行为,都要与时俱进。紧依自然法则,时时事事注重克服主观随意性。人类不可妄自尊大,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,不可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地战胜自然,要防止自然界的报复,做到可持续发展。
参天辅天,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遵循自然法则,因势利导改造自然。人在自然界面前,并不象道家主张的"无为","不争",无所作为,而应"参天地之化育"。顺应自然,促成万物发育生长。《易传》主张:"财(裁)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。"(《泰·象》)利用自然法则,促成自然资源的开发,因地制宜,繁殖生物,为人类谋福利。既要改造利用自然,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,防止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。《周易》对人类前途,始终持历史乐观态度。坚信有英雄人物辈出,利用现代科学技术,克服生存危机,建造"天下和平"、"万国咸宁"的新世界。"乐天知命,故不忧"。(《系辞上》第四章)这正是易学家的性格。
易理与文化交流全球化
"唯变所适"、"与时偕行",是易学发展的基本准则,也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。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,易学同中国文化建设面临双重任务。一方面: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,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,进行文化创新,营造社会主义新文化;另一方面,加强文化宣传,努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,积极开拓文化产业,占领世界文化市场。为此,要在易学思想启迪下,正确处理两对矛盾。
一、化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
全球化浪潮推进下,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。不可忽视,西方世界将以不见硝烟的方式,伴随商品把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输入中国,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意识、价值观念难免发生冲突。因此,本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。《易传》指出的原则:"损益盈虚,与时偕行",十分重要。总结中国近百年对待外来文化的经验,既不盲目崇拜,亦不一味排斥,慎重选择,引进西方文化中的精华,取其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容,为我国所用。同时,花大力气积极向外宣传中国文化,"当仁不让"地将中国文化的精华传播到海外。须知对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内在精神实质,西方世界至今多是茫无所知,或者知之甚少,有的甚至保留着殖民主义者以往的误解和偏见。中国人民应发扬自强精神,进取精神,认真开发自己的文化产业,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点,中国气派,富有竞争优势的文化品牌。主动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,毫无强加于人的意图,而是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,了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丰富多彩,给予中国文化以充分重视,认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地位。
二、化解世界主流文化同边缘文化的矛盾
欧洲自文艺复兴后,资本主义经济急剧发展,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,西方文化日新月异,走在世界前列,取得主导世界文化的主流地位。中国和其他落后民族的文化,相形见绌,在世界文化格局中,被迫居于边缘地位。随着全球化的进展,此种格局势将发生变化。主流文化固然将继续向边缘扩张,边缘文化势必奋起捍卫自己的主体地位,争取向主流文化渗透的机遇。日积月累,双方难免发生地位的转化。世界文化形势似乎渐露端倪,昔日西方文化的主流地位,日见式微,边缘文化向主流地位日益提升,将成不可抗拒之势。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,是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,扩大自己的影响。为此,必须努力进行文化创新。创新乃中国文化前进之道,生存之本。不能"与时偕行"进行创新,将丧失民族文化的固有优势,也就会失去全球价值。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实行批判继承,对外来文化择优汲取,吐故纳新,推陈出新,实现民族文化的新整合,完成自我超越。《易传》所高扬的思想:"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",正是中国文化建设走向现代化、面向全球化的重要指导思想。亦即当前我们大力宣扬"与时俱进"思想的深刻意义所在。
《易》云"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"(《系辞下》第二章)又云:"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"中国人民已摆脱了任人宰割的穷困境地,思想面貌已发生根本变化,当以"厚德载物"的包容精神,吸纳世界先进文化,以"自强不息"的进取精神,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。吞吐百家,日新又新,以崭新的文化风貌,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,努力争取跻身世界文化主流地位,这是21世纪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使命。
(注:本文是唐明邦先生在《第十三届“周易与现代化”国际讨论会》所作的开幕辞,略有删节。)
